《我本是高山》引发了不少争议,尤其是在电影改编的过程中鸿运配资,许多批评声都未曾指向张桂梅本人。其实,她的生活与贡献才是这篇文章最值得关注的焦点。
张桂梅从大理喜洲来到华坪县已经有些年头了,1997年,她39岁,那时她正处在人生的低谷——失业、重病,几乎看不到未来的希望。但正是那时,她经历了生死的考验后,重生了,并最终在2008年创建了全国第一所全免费女子高中——华坪女子高级中学。2008年,同年北京奥运会的圣火点燃,张桂梅也在用她的行动点燃了山里孩子们的希望。
每年的高考季,张桂梅都会坚持亲自送考、陪考,从不缺席,哪怕自己身心疲惫,但却从不举行毕业典礼。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她在这两者之间作出选择,且至今坚守着这一决定呢?
展开剩余82%在2021年10月,张桂梅被写入了《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》。对于这个看似不太可能的事,她的贡献值得肯定。张桂梅从1957年出生在一个贫困家庭,母亲身患重病,家中七个孩子,生活拮据。她从小在艰难的环境中长大,身体虚弱,但性格坚强。
在她的少年时期,曾经做过一些小捣蛋的事:有一次,她在上课前抓了几只毛毛虫,偷偷放进男同学的课桌里,结果被罚免去班长职务。这件事让她非常失落,放学时甚至迷失了回家的路,误入了黑暗的森林,差点遭遇饿狼的袭击。幸得一位捡柴人的及时相救,这才保住了性命。那一刻,她在心中暗暗发誓,如果有一天当上了老师,一定要谨言慎行,影响孩子们的方式要尽可能正面。
张桂梅一生中险些死于三次意外:第一次,她因为误触日本遗留的炸弹被埋在土中,幸得救出并没有受大伤;第二次是和父亲一起上山砍柴时,柴堆倒塌,压住了她,但她奇迹般安然无恙。第三次是在高考时,由于极度紧张,她甚至连自己的名字都写不出来,但这些磨难并没有让她放弃。
尽管如此,张桂梅从未屈服。四次参加高考,她终于凭借丈夫的支持,成功考入了大学。在丽江教育学院毕业后,张桂梅毅然选择了教育事业。正是这份坚守和执着,让她最终走上了教学之路。
从教的这些年里,张桂梅全身心投入到教育工作中。她记得她的学生杨泽芬,虽然是学霸,但家庭条件很差。张桂梅曾多次去杨泽芬家里探望,也一直帮助她度过生病时的难关。有时,张桂梅甚至会自己掏钱为学生买鞋,竭尽所能为学生提供最好的帮助。
1993年,镇上的运动会,张桂梅亲手为班级制作了统一的运动服,课间,她还教学生们跳彝族舞蹈。她并不擅长做饭,常常照顾不好自己,但当她在2008年创办了华坪女子高级中学,面对全校近千名学生,她却能妥善安排每个细节,确保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一切顺利。
然而,她始终没有为学生们办过毕业典礼。因为对她而言,毕业并非结束,而是新的开始。她希望学生们能在平静中离开,不带走眼泪,而是带着信心和希望,走向更远的未来。
“我生来就是高山,而非溪流,我欲于群峰之巅俯视平庸的沟壑。”张桂梅的信念从未动摇。在她的眼中,山里的女孩们与城市里的孩子们并无不同,她相信,凭借教育,她们可以改变命运,突破困境,走出大山,走向更加广阔的天地。
虽然华坪女子高中在管理上严格要求,甚至规定学生五点半起床、十分钟内完成洗漱和吃饭,但对于这些身处大山的女孩们而言,这些严苛的要求不过是他们抓住改变命运的唯一机会。每一个获得教育机会的孩子,都是一颗蒲公英,飞向社会的各个角落,张桂梅用她的心血与坚韧,点亮了无数孩子的未来。
直到今天,华坪女子高中的学生们走向了社会,而张桂梅依旧在她的岗位上默默奉献。她带领着一个又一个孩子走出大山,成就了一个又一个“教育奇迹”。
张桂梅是个平凡的女人,但她的坚守和奋斗,让她成为了无数人心中的英雄。她改变了1800多名贫困女孩的命运,照亮了大山的未来,而这,仅仅是开始。
发布于:天津市优配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